20世纪80年代末,老魏跟随老乡来到北京,干起了建筑防水的活儿。从按天拿钱的小工,做到现在手下有十几号人的包工头。今年已46岁的老魏,也由当年的愣头青逐渐成长为防水行业的“老油条”,从事防水工程24个年头的他对整个行业了如指掌,深谙行业里的明规定和“潜规则”。
“勾兑”很重要
“勾兑”是老魏说得Z多的一个词,他口中的“勾兑”即打点的意思。项目经理、具体负责人、工程监理、材料检验机构,这些有权决定老魏“命运”的人都得“勾兑”。
老魏说,招标过程是“勾兑”的重要一环。一个工程凭什么给你,这都要事先与项目负责人“勾兑”,根据工程量的大小递上不同额度的公关费是必不可少的。之后招标也就成了走形式,结果已经内定,不过找几个“陪标”的兄弟单位来“友情客串”。
虽然这笔公关费往往数量不少,但老魏依然不喜欢那种不需要额外公关费、真刀真枪的招标过程。因为在价低者得的激烈竞争中,竞标者为了中标都竞相压价,导致施工方无利可图。中标之后,为了使工程正常施工、顺利验收、尽快结款,甲方项目负责人的好处依然少不了。
在施工环节,工程监理又成了老魏需要“勾兑”的对象。
老魏说,相对于甲方,监理方要好对付一些。但是,如果他们看出了你的问题,让你整改、甚至重新施工,你也受不了。“这时就需要‘勾兑’了,吃个饭、玩一玩,再塞个红包,第二天‘问题’就全部消失了。”
而接下来,防水材料的购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防水材料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整个防水工程的质量。“好防水材料的价格当然高,而我能以1/3到1/5的价格拿到同样品牌同样型号的产品。”老魏笑着说,“假冒的优质防水产品,其包装和外形已经做得跟真品一模一样了,只有内行才能看出来,当然还有防水材料的检测机构能检测出来。”
老魏说,防水材料都要经过具备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的检验,只有在获得了检验合格证后,才能上市销售。而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检验合格证一般是由厂家搞定,不用他们费心。“无非还是拿钱买证。”老魏说道。
有时他们也会用好的防水材料送去检测,然后再偷梁换柱,施工时换成劣质材料。“甲方不说、监理方不说,也就没人知道了。”
老魏还说,他们遇到的一些甲方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——只要保证一年不漏就行,明年我还让你来修。这种需要“补漏”的既有建筑,往往都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人负责防水的维护。老魏手里就有多家这种长期客户,老魏很喜欢这种客户。“我有活干,他有回扣,这种‘双赢’的买卖谁会不喜欢?”老魏的笑容里透着狡黠。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建筑为何会年年补,年年漏了。
对于这样的客户,老魏居然也总结出了一套办法对施工进行“质量控制”——“我做这类防水,让它明年漏,绝不会拖到后年。”言语中老魏似乎还有一丝自豪。